1、地面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以及地下水的浸渍影响,土壤长期过湿,在湿生植物作用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的有机质的生物积累与矿质元素还原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质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浅、流速慢的情况下,可以生长水草而逐渐形成了沼泽。
2、在沿海的低地,反复被海水淹没,海滩上杂草、芦苇丛生,也可形成盐沼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有些高原、高山地区,由于冬季地面积雪,到次年春夏季节冰雪融化,地面积水,短草和苔藓植物杂生,也可形成沼泽。
4、在森林地区,枯枝落叶在林下不断堆积,好像给地面盖了一层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土壤蒸发,保持着过度湿润的状态。
5、又因为碳化过程的进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矿物养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藓植物。
6、苔属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减慢,泥炭开始堆积,逐渐形成沼泽。
7、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森林沼泽化的现象。
8、在有些过于湿润的地区,杂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实的草层,使土壤通气状况变坏,碳分逐渐减少,原有植物渐趋衰亡,生长莎草、水藓等植物。
9、这些喜湿性植物,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强了湿润状况,草甸沼泽化得以迅速发展。
10、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形成的。
11、沼泽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状况和地貌。
12、其中,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因为过湿的地表才能引起喜湿植物的侵入,从而导致土壤通气状况的变化,并在生物作用下产生泥炭的堆积。
13、沼泽的形成可以分为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14、 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挟带着大量泥沙流入湖泊。
15、在湖边或河口地区,由于水面突然变宽,水流速度突然减慢,泥沙在湖边沉积下来,形成浅滩,一部分细小的物质随着水流漂到湖泊开阔的地方,沉淀到湖底。
16、这样年深日久,就使湖泊变得越来越浅。
17、随着湖水深浅的不同,各种水生植物逐渐繁殖起来。
18、这些植物不断生长、死亡,大量腐烂植物的残体不断在湖底堆积,逐渐形成泥炭。
19、随着湖底的逐渐淤浅,又有新的植物出现,并从四周向湖心发展,使湖泊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浅。
20、当湖泊中的沉淀物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原来水面宽广的湖泊就变成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沼泽了。
21、这是水体沼泽化。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看了会喜欢。
关键词: